搅拌还是不搅拌
「本文来源:北京邮电大学出版」煮粥,吴方言曰烧粥或笃粥,广东人称煲粥,河北人称熬粥,东北的许多地方则称馇粥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对馇字的注释有边拌边煮(猪、狗的饲料)以及方言熬(粥)两个义项。许多人用米煮粥时都会用勺子不时地搅拌一下,怕的是米粘锅底煳锅。其实,用米煮粥是不需要搅拌的。放好了米、水,大火烧开换小火慢慢熬就行了,不必在烧开后搅拌,否则一旦搅拌不及时反而容易煳锅。为什么煮粥不搅拌不容易煳锅,搅拌了反而容易煳锅呢?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为什么会煳锅。我们在锅里煮东西,锅底的水受热,带动水中的食料上升,而较凉的水则下降,水体在锅中形成一个循环。所谓煳锅,就是一部分食料总沉在锅底,不参加这样的循环,随着锅底温度的不断上升,食料受热过度而变质粘在锅底甚至炭化。如果水很多,食料很少,水一般能够带动食料做循环,那么就不会有煳锅的情况。在热源较小,也就是用小火的情况下,虽然不会进行大的循环,但是仍会有小的循环,食料会在小范围内振动,这样也不容易煳锅。一般情况下,煮粥的食料是各种米。无论是大米、小米、玉米碴子还是其他米类,主要成分都是淀粉。而淀粉分子都紧紧地“抱”在一起,形成淀粉颗粒。这些淀粉颗粒就在这些植物种子胚乳的淀粉细胞内。我们食用的大米、小米、玉米等米类就是这些植物种子的胚乳。在煮粥的过程中,水逐渐進入到淀粉细胞中,渗入淀粉颗粒,使得淀粉分子之间的结合逐渐松弛,也就是使淀粉颗粒发生溶胀,导致淀粉细胞破裂,淀粉分子逐步进入水中,形成具有黏性的糊状体—粥。煮粥时水温的上升是很快的,而水进入淀粉细胞使得淀粉颗粒溶胀的过程则要慢得多,换小火就是要让温度较高的水逐步进入淀粉细胞。在这个时候,米粒大多还是完整的,只有少量的淀粉分子溢出,整个锅内的“粥”的黏性较小,这些米粒还是能够随着水进行循环。直到许多淀粉分子溢出,形成黏粥时,粥也就煮好了。这是我们在煮开锅后换小火,不加搅拌的情况。如果我们在煮开锅后不久就开始搅拌,情况就不同了。由于水进入米粒是由外而内逐步进入的,外面的淀粉颗粒可能已经完全松弛,而内部的米粒还是很硬的。这时如果开始搅拌,力的作用会破坏部分米粒外部的淀粉细胞,使得米粒外部的部分淀粉分子率先离开米粒,进入水体。沉入水底的这些淀粉分子在锅底迅速与水结合成黏性大的糊状物,使得水底的黏度增加,水的循环就难以进行。而这时候米粒的中心还是硬的,粥还没有煮好,还必须不停地加热,为了不致煳锅,只好继续不断搅拌。所以,只要能够控制加热的程度,在烧开锅以后换小火,不去人为干涉、搅拌,粥自然就煮好了。我们用电饭锅或压力锅煮粥就是这个道理,不需要也不可能搅拌。当然,我们上面所说的是用米煮粥。如果是用面,如玉米面、小米面等做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当把米磨成面粉时,很细的面使得水很容易与淀粉接触,淀粉分子很容易与温度较高的水结合形成黏稠的粥体。由于黏度太大,难以流动,就不可能进行上面所说的自然循环,如不搅拌,将很快煳锅。北方人所谓“馇棒子面粥”,可真是要“馇”,也就是不停地“边煮边搅”。馇玉米面粥的一个好处是节约燃料,但这样的粥往往比较稀薄,如果放面太多,过于稠厚就难以成熟,口感也不好。稀薄的粥放置一段时间,淀粉与水结合得更好,会变得略稠厚一些。
上一篇文章: 松下饭之舞SRHZ102电饭煲怎么样值 下一篇文章: 福库CRPHP0660SRH电饭煲怎么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uoumao.com/hykh/815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