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始人的炊具餐具和酒具

民以食为天,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从中华文明发源地河南,出土的几件我们老祖宗吃饭用的家伙事儿。

吃饭离不开锅。

原始人以天然洞穴为家,居住条件极差,以野菜、野果、野兽肉等生食充饥,过着所谓“茹毛饮血”的生活。没有厨房一说,不知道熟食的制作。后来钻木取火的发明才使人类有条件正式开始熟食的习惯,这也是人类走入文明的第一步。

现代生活中,锅是炊具中最常用的一种,有煮饭的锅,还有炒菜的锅。有的用火加热,有的则用电加热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饭锅、电饭煲。锅曾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,质地、样子以及名字都在不断变化。

古代使用的不叫锅而叫鼎,有陶、青铜、瓷等质地。

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,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器物,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。

原始社会已经有陶鼎。

乳钉纹红陶鼎

这件乳钉纹红陶鼎高22、口径23厘米,属于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,出土于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,收藏于河南博物院。

它是当时人们煮饭的一种锅,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完整陶鼎。

这件鼎为夹砂红陶,敞口,口沿微卷,深腹,圆底,有3个长方扁柱形足。腹部饰乳钉纹手制而成。其火候较低,质地疏松,容易破碎,具有早期陶器的特点,为裴李岗文化典型陶器之一。

考古工作者发现乳钉纹红陶鼎的内壁还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,说明这件陶鼎是将和好的泥巴搓成泥条,再将一个个泥条盘旋叠压制成鼎的形状,口沿部用小的泥块捏制而成,然后把鼎身拍打修整成一样的厚薄。

为使用方便,在底部加了三个扁足,使它获得更牢固的支撑,这种三足器在装李岗文化中已经大量出现,说明人们对三点一面已经十分熟悉,并能运用于实践之中。鼎的腹部有许多乳钉似的纹饰,除了装饰,可能还具有散热的功能。这也证明八千多年前,中原地区的制陶工艺已脱离了最原始的阶段,进入了发展时期。

看完了锅,再来看一看碗。

陶钵为盛食器,出现于新石器时代,因形似僧人使用的食器而得名。它的作用与碗一样。

陶钵多见红陶和彩陶,其形状为敛口,鼓腹,下部收敛,平底,一般没有碗下边的圈足,有浅腹和深腹之分。汉代以后发展为瓷钵,并出现圈足。

白衣彩陶钵

这件白衣彩陶钵出自新石器时代中期,高21厘米,口径21厘米,年出土于河南郑州大河村仲韶文化址。

这件仰韶文化时期的白衣彩陶钵为泥质红陶,口部向内收敛,圆边,圆肩,鼓腹,平底,无圈足。口沿施以红彩,肩及腹上部涂有白色陶衣,在白色陶衣上面用黑、红彩进行绘图。

上半部以黑、红色彩绘出菱形纹、弦纹、三角纹及栉纹组成的三组纹饰,腹部则饰以弧线三角纹,并配有红色圆点。有人认为上面绘有12个太阳,象征12个月份,是一幅天象纹。

实话实说,即使以现在人的眼光看,这件白衣彩陶钵也十分漂亮精美!

锅碗看过,再来看酒壶。

壶为古代的水酒容器,有陶、瓷、青铜、紫砂等多种材质。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中期,流行于历史的各个时期。其造型多变,花样更新,各个期都有不同的形状流行。陶壶主要流行于原始社会,其形状与今天的壶较大的区别,有红陶、彩陶、灰陶、黑陶等不同陶器品种。

彩陶双连壶

这件彩陶双连壶为泥质红陶,胎质细腻光亮,高20厘米,口径6.5厘米,年出土于河南郑州大河村仲韶文化遗址。

此壶由两个并列的壶组成,腹部有椭圆形口相通。两壶均敞口,缩颈,鼓腹,平底,两侧各有环形耳。彩陶双连壶是一种饮酒器皿,使用时两人各衔一个壶同时饮用。

原始社会,部落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经常联盟,这件彩陶双连壶很可能是当时部落之间结盟时的饮酒用具。

这种形制在今天的高山族、侗族、苗族等少数民族中仍有保存,象征友好、团结、联合与爱情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uoumao.com/hyfw/4616.html

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当前时间: 冀ICP备19029570号-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