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电饭煲的时候,我们用什么煮饭

米饭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,现如今家家户都用电饭煲蒸饭,然而电饭煲进入中国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,在那之前,我们中国人是用什么煮饭的?

灶台与灶神

在古代,“厨房”的全部其实就是一个灶台。用砖垒成方体,前面留空作为烟囱,后面留口是添柴用的灶眼,上方留出一个大的圆形,在上面做一口大锅,锅里煮饭,锅下添柴,一顿美味的饭菜就从这里完成了全部的工序。

在民间故事当中,土灶由燧人氏发明的,燧人氏钻木取火,发明土灶教人熟食,结束了中国人茹毛饮血的历史,开创了华夏文明,被后世奉为“火祖”。灶台自从那时就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和灶台同样流传下来的,便是灶神。汉族民间祭祀灶神的历史十分悠久,隋杜台卿《玉烛宝典》引《灶书》称,“灶神,姓苏,名吉利,妇名博颊”。冀中一带供张奎、高兰英。祭灶神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、避灾、祈福的美好愿望。

木甑与大米

严格来说灶台只是为煮饭提供热源,而真正行使锅的职能的是“木甑”。与灶台不同,甑主要是南方的主要器皿,这也和我国历史上吃米的主要分布有关,南米北面是我国延续了上千年的主食分布,这种分布直到上个世纪,东北地区大量种植粳米才开始有所变化。

甑,是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,为甗(读yǎn)的上半部分,与鬲(读lì)通过镂空的箅相连,用来放置食物,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。饭甑一般呈上大下小桶状,中间用竹篾编织的藤条捆住(现代的饭甑多用铁丝箍住),两侧有耳方便端持,有盖,底部有镂空底盘让蒸汽透过。

木甑煮饭,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。

南方自古以稻米为主食,而古代的家庭人口一般较多,一次需煮食的米很多,加上需要做的活也多,家庭主妇为了节省时间,早晨就要一次把三餐的米饭做好,而南方的居民都使用了三步蒸饭的做法。

第一步:烧开水,依据要煮食的米量,烧一锅开水;

第二步:煮饭,将淘好的生米放入锅中,煮时需不时的搅动,以防米饭粘锅烧坏。煮至六七成熟。用将半熟的米饭捞出,放入筲箕滤干水分,锅中剩下的米汤则倒入潲桶喂猪;

第三步:蒸饭,将滤干水分的半熟米饭置入饭甑,盖盖蒸熟。当热气从饭甑盖的缝里开始冒出的时候,米饭也差不多熟了;

这么做饭的好处显而易见,体现的时间统筹,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实践:

第一,不会导致锅巴的产生,等于不浪费粮食。

第二,能一次煮大量米饭,中餐、晚餐不需再次煮饭,只需将饭甑再次放入锅中加热。

第三,在以往吃不饱饭的年代,把南瓜、番薯(红薯)丝等等添加进米饭是保证全家不饿的重要步骤,而这只能在蒸饭的时候添加进来。

第四,煮饭有米汤产生,米汤拌上青菜、猪草、糠喂猪,做饭的同时等于把猪食也一起做好。

第五,煮饭、蒸饭的时间长,会烧掉一定量的柴火。在夏天,柴火产生的木炭会被放入密封存起来,留到冬天使用,而在冬天,灶里产生的木炭(火屎)则直接会被铲到火盆中当取暖用。

第六,在煮饭的过程中,主妇们会进行备菜的工作,到蒸饭时将菜放入饭甑,跟饭一起蒸熟,著名的浏阳蒸菜就是这么产生的。

第七,煮饭时间长,瓮坛的热水也能被烧开,做饭的同时把饮用的泡茶的开水也烧好了。

木甑煮“糙米”营养又健康

稻谷脱去颖壳后称为糙米,糙米由外皮(包括果皮、种皮)、糊粉层、胚芽和胚乳五部分组成。外皮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和矿物质,如宏量元素钾和镁以及微量元素硒和锌等,但同时也含有植酸等影响口感和矿物质吸收的有机化合物,因此糙米的口感远远逊色于普通白米。而胚乳占糙米总重量的60%以上,其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部分蛋白质。糙米去掉外皮,成为胚芽米。胚芽米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,还含有丰富的功能因子,其营养价值远高于普通的精白米。其中胚芽米的米胚(谷胚)只占米粒重量的2%~3.5%,但却含有大米近2/3的营养,是大米中的营养精华。用木甑煮胚芽米,不仅米饭疏散软和可口,还过滤去一部分糖分,有利于稳定血糖,促进身体健康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uoumao.com/hyls/5200.html

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当前时间: 冀ICP备19029570号-7